6月22日至24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围绕“补齐重点领域民生短板”这一主题,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相结合”“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加快补齐重点领域民生短板,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月23日,沈晓明来到湖南七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调研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让经济发展成果服务于民生,提升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品质。湖南坚持“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并举,聚焦的是“民生”与“经济”,谋划的是“当下”与“未来”。那么,如何把握这对关系?
【价值取向:造福人民】
“投资于人”,看似是一个经济命题,实际上关乎“国之大者”。
过去四十年间,我们最为熟悉的投资模式不外乎“投资于物”,将资源更多地向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领域倾斜。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湖南提出“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并举,就是要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让“人民至上”具象化为可知可感的生活场景。
6月20日,位于湖南湘江新区大王山南片区核心的湘江融城科技城保障房项目加快建设中
今年全省两会期间,一组数据就释放出鲜明信号:2025年十大重点民生实事包括24个项目,普惠性民生项目12个、基础性民生项目9个、兜底性民生项目3个,预计投入总资金571.64亿元,较2024年增加35亿元、增长6.5%。
细细梳理可以发现,这些项目既包含养老、医疗、教育等急难愁盼问题,也有支持扩大就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消费激励等立足长远的统筹部署,深刻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内涵。
或许会有人说,政府投入很多很大,但个体在感知上有“温差”。
这恰恰是湖南省委专门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的原因——广泛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加快补齐重点领域民生短板,让民生改善往前再进一步。
比如,建设“对年轻人友好的省份”,除了满足基本的吃喝玩乐游外,还要营造让青年想来、能来、愿意留下来的发展环境;
长沙市解放西路与黄兴路十字路口
健全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不仅要改善医院基础设施,配齐更新医疗设备等,还要更加注重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
加强对养老的投入,不仅要支持建设普惠性养老院,还要让普通老百姓住得进去、住得长久,得到应有的照顾;
此外,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这些是座谈讨论的重点,也是湖南未来发展的着眼方向。
【核心逻辑:提高投资综合效益】
人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
坚持“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并举,就是要推动资金通过“投资于人”去服务民生,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如,增加育儿补贴和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等,有助于提高生育率,增加人的量。提升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更好地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常住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有助于提升人的质。
长沙市开福区少年宫,来自长沙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幼儿园的师生在进行游戏活动展示(资料图片)
将更多的资金资源“投资于人”,不仅能够培育和增加新的人力资本,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激发创新潜力,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如何实现“物”与“人”的协同投资,提升民生事业整体水平与综合投资效益?
要注重效率与共享。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探索“一鸡两吃”的资源共享模式,提升运营效率与服务能力。
比如,石门一中体育馆设计为“前临街道、后接学校”,白天供学校使用,晚上对社区开放,实现“全天候利用”,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在“一老一小”、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公共服务体系布局方面,也可以借鉴石门一中的经验,兼具实用性与普惠性,让各类群体都能共享发展成果。
要兼顾软件与硬件。长沙全力推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既需要营造宜人的“软环境”,也当有相应的“硬投入”。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如果你是一名优秀的年轻工程师,同时收到了三家单位的offer,薪资待遇相当、发展前景类似,其中一家企业附近有配套的人才公寓和优质的公立托幼机构,你会选择效力哪一家?
答案很明显,配套更完善的企业更加具有吸引力。
长沙本就具备“房价友好、生活气息浓厚”的城市特质,若能以政策红利激活“住房稳、教育优、医疗全、就业暖”的生态链,将吸引更多年轻人扎根长沙、成家立业。
湖南长沙城市景色
要平衡当下与未来。目前,湖南正大力实施科教兴湘、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凝心聚力推动“三个高地”建设,人才驱动已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着眼未来,湖南正通过推动学科专业调整,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的人才。
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学科结构,可能需要大量资源和资本投入,可能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见效,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创造发展的人口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等叠加优势,让城市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中取得发展先机。
今年年初,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的《自然》杂志增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4》显示,长沙位居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较2024年上升了7个位次。这就是找准未来锚点,坚持做“难而正确”事情的生动例证。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无非就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这些细琐且具体的小事。政府越是把钱花在提高人们“小确幸”的地方,优质人才就越愿意纷至沓来。如此良性循环,是“提高投资综合效益”的逻辑所在,也是“投资于人”的回报所在。
责编:梁媛 编辑:唐翌殊
来源:湘伴